>
給初學者的小建議及 Hobbywing Turbo Model 等一些相關什記:
1. 很多剛接觸的朋友也會在論壇問一些車子或器材的設定,我個人覺得完全沒有問題。但有一樣要留意的是雖然你可以快速得到設定數據,但如果你不了解什麼原因而作出這樣做法。以後只要有少許各類周邊或環境變數的改變,便會沒有方向去處理。
2. 在設定車子或周邊時,常會出現一些樽頸而失去方向不知什樣處理。很多時是因為一路上是可行或既定的處理想法,而影響在問題裡打圈。這時可以大膽地去做一些反向設定和用一些平常不會用的周邊。有時候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結果或新想法,雖然可能還是不知道結果的原因。
3. 平常我們設定車子常說要車架(正形)或一定要左右平行。我覺得剛重新組裝完車子時是先調整至各方面平行沒錯。但到正式在場地一路跑一路調整時,一定要靈活地去變通。即使左右呔角不同、左右油壓高低少許不同或其他設定不平行,只要跑出來能得心應手便可。尤其是中軸直置馬達或側置馬達的車子,可更大膽加放手地去設定。P.S. 當年 ASSO TC-4 廠車手也是教調整至左右不平行,來令跑出合適的反應。記著我們只要得一輛好跑的車子,內裡是什樣也不用介意。
4. 初玩的朋友我還是建議先好好練好各種控制技術為先。不停調整車架至合適自己好跑的車子是對。但很多初學者常分別不到真的是車子不好跑,還是自身控制技術不能好好控制。而出現全日在賽車場不停在更改調整車架設定這迷圈裡跳不出來。
5. 有機會一定要不停地找和比自己跑得快一些的人一起跑。這樣做是最容易看到比你快的人和你分別快在那裡。而且和你接近而快一點的人一起跑時,你雖要的集中力和承受的精神壓力會更大。其實是一極好的精神練習和能按自身能力步伐去提升技術。而平常也留心及多看跑得全場最快的人路線和細聽油門聲音情況和對著模擬一下控制。
6. 車殼是最容易給初學者忽視,這東西和輪呔一樣很明顯直接影響車子反應。相對大多數美美的像真車殼,對於放在跑競速形車種上用多也是不好控制的。所以建議玩原裝銀色 RS-540 馬達外,只要一換成高速馬達同時也要更換有一定控制性能的車殼。
7. 在論壇發問時一定要寫清楚標提,發問時也要多多保持禮貌。還有減少用 P.M. 來向個人發問,放回在論壇上交流會令更多人得益。論壇資訊也要自己好好分析,真真假假或令有目的文章只能自己小心。還有這世界真的很大,不要太快否定自己不知道的事。
一些簡說什記:
油壓芯回彈情況控制於這數項:
(01) 在安裝時把油壓芯推回去多少深度後,才慢慢地擰緊油壓蓋。
(02) 油壓帽的大細材料。
(03) 油壓帽內加上不同大細軟硬的海綿圈等。
按廣板教學書及Hara所說。平坦路面及找箸力高,調整至快速回彈多(慢入快出)。不平及找箸力低,調整至慢速回彈小(快入慢出)。
前輪在轉向時,左右舵角角度不一樣?
前輪在轉向時,左右舵角角度不一定是完全一樣。而這幾何角度變化可以改變轉向柸推捍位置及轉向中央內加減介子,來改變左右舵角角度的比例。在一般車子轉彎時,內側圓周會比外側圓周角度細。所以設計時也會用上阿克曼角度,用這左右輪角度差來改善操控。
令外再說一說在一些情況。車子在很高速轉彎或出彎時,會因為向心力和其他設定因數。這時令壓力往外側輪呔,而大於內側輪呔。如果這時左右輪轉向角度差太大(即是外輪角度少)反而會令車子不夠轉向。
所以一些說明書也會說設定左右舵角角度比例差較大時;會於低速彎或入彎時反應較好。左右舵角角度比例差較細時;會於高速彎或出彎反應較好。而現在一般的電房車左右舵角差也不會很大。
所以不論單捍或雙捍轉向,設計時大多能有一定左右比例的幾何角度可變,可以用來改變操控特性。所以沒有所謂完全的正常或不正常,只是設定的一種方向。當然各方因數也會產生其他影響,玩車子便是從這麼多複雜交錯的因數去找到自己能理解的最好。
Stock 和 Modified 有什麼分別呢?
轉成無碳刷系統後,馬達廠生產的 Stock 和 Modified 沒有了以前那麼大分別。先說回各地 Stock 賽例有許多種,各自有不同限制。使用 Turn 數從 8.5-21.5 turn 也有在使用,也有些限制要固定進角。有部份歐洲賽例更要統一電變不能用 Boost model 。
而大多廠高性能系列也多是叫 Modified ,而內裡有生產不同 Turn 數 (包括賽例內使用的 Turn )。所以只合Stock 賽例,廠方也可能寫成或加上 Stock-Spec (P.S. 如 L.R.P. Vector X11 9.5 T Brushless Stock Spec 本身設計也是 Modified 頂級系列)。
是否不能用 Stock Firmware 來用於高 KV 值馬達呢?
早期 Boost Firmware 主要為一些要限制高 Turn 數 (如17.5T、13.5T....等) Stock 賽事而出現,直到現在一些賽員在一些賽事環境裡即使用至 4.5T 也有機會會用上 Boost 功能。以 HobbyWing 來說 本身 Boost 功能可調整范範很廣,有些 Turn 數根本用不到那些範圍。所以便出現了可調整范圍很廣 Stock Firmware 和限制較大的 MOD Firmware (主要低 Turn / 高 KV 值馬達),內裡也可能做了些優化(這要請教 HobbyWing 工程師了)。所以場裡有師兄說 4.5T 用 Stock Firmware 也沒問題,只是玩家對 Boost model 運作的基礎知識有多深和在場地測試能力。
高速型 5.5T 初學者什樣去設定 Boost model 呢?
香港沒有什麼正規電房大場,初學者用於 5.5T 從低速至高速反應和出力已經很合場地雖要。如從這調整方向想。從低至高速那段動態進角可以關掉不用,來減低過高動力或能量發熱而浪費。只留下全油門極速後看場地才加一些進角來再提高極速便可。
Boost Timing 是全段油門動態進角最高值。
Turbo Timing 是推全油門時再加多多少進角。
用於大場或一些想用至馬達極限情況可能會用上全段動態進角。以 5.5T 來說不同廠馬達本身平均也有 6000-7400KV。當 Boost
Start RPM 用至高 15000 也不到油門四份一,基本想成用至最高便可。然後只要留心地開 Boost Timing 角度 和 Boost
Timing Acceleration 步進情況。
令外 5.5T 用 40和60度進角這麼高有較大可能是自殺行為,可能只先加數度開始測試會安全些。
為什麼 HOBBYWING 新舊版 Boost Model 進角角度量差這麼多呢?
新舊版那個過 (真正可用最大進角角度) 其實沒有變。現在寫那共 60\64 度其實是說把 (真正可用進角角度) 分成 64 等份,等可以作出更細緻調整。
Boost timing 和 Start Model (Punch) 也會令起動有力了,那應設定才好呢?
如 Start Model (Punch) 所寫,這是接起動力度。
而 Boost timing 是改變進角,所以連轉速、力距、溫度等也會影響。
一般如用至 5.5T 低 T 馬達本身轉速和扭力,一般賽道也很合適。如只雖要加減起動反應,動 Start Model (Punch) 會比 Boost timing 合適,而溫度也低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