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043.jpg
TEAM CSO V1 SPORT 再作戰 2015:(未完成 Unfinished)

    TEAM CSO V1 SPORT 這款一千元中的 80% 工廠半成品電房車,本身車子原是競賽車架所以性能本是不差。只需要按你玩的場地做回一些基本調整及重建車架一些地方便可在本地車場如 P.Y.C.裡有一定戰鬥力。在新車回來後我個人建議先重裝一次,工廠是大量組裝有些細微部份不會那麼細緻。

    這次所說是我個人的裝車步驟及對這車經驗重裝,但當然不需要一定按我所作而做才可。記得要小心、小心及小心安全使用工具。令外大約三月中 CSO 會有 V3 強化版本推出,到時大多零件也可用於現在的 V1 之中。所以現在玩 V1 的朋友也不怕以後沒有零件更換。如果你要找說明書的話,可以看回 CSO V2 的說明書。其中只有中央馬達座部份在安裝上有所不同。

在重建車架前先準備一些調整用零件及工具方便一陣處理時更流暢。

調整用介子類:
3*8*1mm介子一包
3*6*1mm 介子一包
5*7*0.1/0.2/0.3mm介子一包
10*12*0.1/0.2/0.3mm 介子一包

波珠:
原廠4mm長腳 珠仔一包
原廠6mm長腳 珠仔一包

零件:
原裝差速大 O-Ring 一包

螺絲:
2.6*6mm 平頭

彈簧:
#27及26各一對。

一般工具:
小毛掃
1.5mm 六角批
2.0mm 六角批
2.5mm 六角批
車高尺
DownStop 尺
傾角尺
Set 車板

3M 171 AA膠
Asso 黑油
Asso 綠油
500號沙紙
Asso #400 油壓油
Asso #3000 差速油

第一步 - 重裝差速器:
好先分解好車子及分類好螺絲。先來弄差速器,原廠安裝好的差速器很多時 O-Ring 也裝至走位所以出現漏油。這裡先把他分解後,用洗潔精加毛掃洗掉油脂。

弄干後先把兩敉大傘齒放在 500號沙紙,磨至底部剛至平位(不要磨太深!這裡只是把傘齒間距離加大,是用來控制鬆緊)。

然後開始組裝回差速器。
1. 先在兩敉 白色 O-Ring 及 差速鋼柸(圓柱位)加上小量 Asso 綠油作防漏油。

2. 放回兩邊的大小傘齒組,轉動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

3. 把加片防漏油片兩邊,塗上小許 Asso 綠油後小心放到差速殼。

4. 加回 Asso 3000差速油。一定留意加油量只要剛高度過十字便可,否則會在有壓力時漏回出來。

5. 在合上時留意是有一頂針要對好位置,而每次換油時 O-Ring 一定要更換成新品才可。螺絲方面改用回長身 2.6*6.0mm 平頭會較耐用。

第二步 - 重裝 20T 皮帶齒輪組:
1. 用不同 繞數馬達也要用上合適的齒輪比才能發揮應有效果。一般 3.5至8.5T 馬達可選用約 ( 64P 115T ) 左近齒數。而 10.5至13.5T 馬達可選約 ( 64P 108T ) 左近齒數。

2. 如可以的話一般會減小 20T 皮帶齒和 pin 的虛位,這部份會加一點軟身膠水固定。也有一些人會改為加上 Asso 黑油,等當內裡虛位活動減低磨損及減了撞擊聲。

3. 而主軸和啤呤間位置也應加上 Asso 黑油加高耐用性。

第三步 - 重組轉向系統:
這部份留意我會和原廠裝法有些不同。

1. 先把兩敉轉向柱(放啤呤位置)表面塗上小許薄薄 3M 171 AA膠水,用來減去柱和啤呤間的虛位。旱了後先用 5*8啤呤用力壓下,等排出多餘膠水。

2. 在裝上轉向柱時在底部加上一敉 3*8*1mm 介子把他升高。

3. 把轉向臂和轉向板上的啤呤用 3M 171AA 膠互相固定。

4. 前轉向板推桿前的介子改為每邊 3mm ,中央的介子改為一敉   3mm 加 一敉 1mm 介子。

5. 把轉向板裝到轉向臂的令一邊,然後反裝放回車裡(記得要先穿過前皮帶才安裝)。

第四步 - 重組中央主車架:
這裡主要做的是保持車架平行(即是說不要安裝到扭曲),對以後有一定重要的影響。

1. 先重新裝上金屬波箱,其間留意左右要保持平行。

2. 裝上驅動系統。其間留意在裝上差速時左右會有一定虛位,然後在差速左右加上 10*7*Xmm介子。而主要目標是轉動驅動時,尾皮帶只在差速牙位中央活動。令外留意皮帶調整盤凸位是向上方。而皮帶鬆緊約能輕力按下 1mm 許便可,記得不要太緊或鬆至跳帶。

3. 先裝上油壓架後,再裝上二樓板。但這時先不要收緊二樓板螺絲。先把車架放在平坦如 set 車版 上。然後同時用力壓著頭尾油壓架等底板完全貼平於 set 車版上後,不要放手同時對角平衡地收緊回二樓板螺絲。

第五步 - 懸掛臂組安裝:
懸掛部份我個人喜歡情願有一點點虛位,也不要出現太緊的情況。而安裝時我個人喜歡先安裝臂碼 及 A 臂 > 防傾桿 > 之後才裝上轉向柸、尾柸、C座 ...等等。

1. 先按正常裝回臂碼及A臂,期間只要小心收緊螺絲時因應力而令臂碼移位。令外留意這部份是活動位所以會有一定磨損情況,應該按真實情況加减介子(那些 3*5mm左近介子。市場上有出售超簿 0.1至0.3mm 是用來控制這些虛位。) 裝好後先用 DownStop 尺測量調整至前後 A臂至(F6mm/R4mm)。

2. 到防傾桿安裝!先把防傾桿放在平坦的地方看看有否彎掉或高低變形(這是較多人不留言及察覺不到的地方)。然後只裝上防傾桿座及防傾桿(這裡我個人建議再裝上外加的固定鎖介來控制減小防傾桿左右移動),然後調整左右的 M3 小機米至防傾桿至能流暢活動又小虛位為止。

3. 然後才裝上左右的小連桿,這時調整左右連桿長度至防傾桿接近和 A 臂平行低一些。期間左右連桿調整時也要留意微調至同時A臂下降在接近相同位置高度。而連桿上方連接著的位置出入也會影響出來的反應,向入會反應較高丶向外會較線性及軟。這可在不換不同線徑防傾桿時,作出小許反應特性上微調(也有人用這兒用作當防傾桿左右有微細不平行時作輕度微調)。

4. 把車上四支萬向的內部活動位、頭球 pin 位及馬蹄膠加回 Asso 黑油。而尾萬向的馬蹄膠先壓著兩邊至貼緊頭球,然後小心、小心、小心用火機加熱至定形後加回 Asso 黑油。

5. C 座和轉向柸按正常裝回,而上方的介子加至共 2mm。令外留意 C座和轉向杯間在玩一些時候或大撞擊過可能虛位變多,這時便用 3*5*X mm介子調整回虛位。而車架那邊的推桿珠仔改用 4mm 腳長及加高至 2mm介子。

第六步 - 油壓重裝:
這部份主要是減低漏油機會及令油壓流暢感更好。而油壓油度數及彈簧硬度,正確要按你玩車的地點及情況去靈活變化。在這之前同樣先分解油壓及清理油脂。

1. 先把油壓拍轉成用 4孔1.1孔徑。然後用美工刀,小心地修圓角位及多出的毛邊。

2. 油壓筒下方 O-Ring 位置加上 Asso 綠油及一片 3*5*0.2mm 介子。

3. 先加至 3分1油量,然後慢慢推拉等內裡的氣泡排出。之後加至差不多滿時,把油壓芯推回 4分1。再慢慢一圈一圈收緊油壓頂,其間要等多出的油膩慢慢漏出來。

4. 收油壓腳時留多 2圈空間。在裝上彈簧時較硬的 #2.7放在車頭、#2.6較軟的放在車尾。

第七步 - 初步基礎調整及一些數據:
剛學調整時初會者只先學針對彎道反應而調整,其他再按往後在不同環境場地跑時的學習經驗加進去。而一些理論性資料這裡給不到你,這文章只說簡單對應情況。如有理論上的需要請去其他課程進修學習。

開始時在確定好輪胎組及車殼後,針對彎道反應調整。我們會按行走情況把轉彎分為(入彎初期)、(彎芯-中) 及 (出彎)三類,然後三者各自再分(加速)及(减速)時油門狀態。一般入門也會按這六種彎道情況,去調整車架上不同的東西去對應想得到的效果。

推頭 - 車子不轉彎:
加速 - 入彎: >  >  >  >
加速 - 彎中: >  >  >  >
加速 - 出彎: >  >  >  >
-----------------------
減速 - 入彎: >  >  >  >
減速 - 彎中: >  >  >  >
減速 - 出彎: >  >  >  >

甩尾 - 車子過度轉彎:
加速 - 入彎: >  >  >  >
加速 - 彎中: >  >  >  >
加速 - 出彎: >  >  >  >
-----------------------
減速 - 入彎: >  >  >  >
減速 - 彎中: >  >  >  >
減速 - 出彎: >  >  >  >

CSO V1 一般設定數據:
底板離地:F4.5mm / R5.0mm
Camber:F1.5度/R2.0度
Caster:F4度/R0度
Toe:F1.0度 Toeout / R3.0度Toein
DownStop:F6 / R4
臂碼高度:原裝 F3.5 / R3.5
上推桿介子高度:F出入也是2mm / R 出4mm 入2mm
油壓架孔位:前內算起第二孔 / 後內算起第三孔
Camber 推捍孔位:從內算起前後也是第二孔
防傾桿:F1.4 / R1.2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