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srey Kodo HT-1 安裝編分享:
今次和大家分享的是在日本以銷售中高路檔路線的日本老牌子 Tresrey,所製作第一台量產型的 Kodo HT-1競技房車。這款 Make in japan 的車架主打高檔競技路線,本地代理建議定價為港幣 $2680.00。
這車為主流的雙皮帶驅動架構,波箱形狀是設計成較硬朗而不是流行的偷輕及細接觸面方向。馬達座為傳統左右兩邊獨立固定在底板,而上方只保留較向前的固定點用作調整改變扭動點的分配。驅動的內齒比也是較流行的 38T/20T 的 1:1.9 配搭,再配合馬達座較長的安裝長孔。對用於針對不同類型賽例馬達限制時,可用的齒比選擇也很靈活方便。
底板和二樓使用上較柔韌的材料,再配搭用二樓板形狀及固定點來控制車架扭動分佈及幅度。而原裝車架調整較為硬朗,在有需要較多前或後扭動賽道時可改變二樓板上的螺絲分佈來得到大幅度改變。而這車底板有一特點是很小穿透的外露孔位(包括主軸下方及差速下方),這可以對車底下的氣流有一定控制。
懸掛系統是走較直身的前 S400 設計,再配搭 3M177 皮帶/38T/20T皮帶齒。這屬於重心較後一點的分佈設計,這類設計多數有較安定的控制及加速感。而原廠金屬臂碼內藏膠杯士,可以按車子反應而方便更換調整左右輪距及臂 pin 間的 Tou in/out 。而上推桿間只有一角度可用的內孔位,未來不知會否有調整部件可更換。令外在這車已連上升級鋁合金尾柸,也是一般車小見的賣點之一。
而令一賣點是轉向系統用上推軌方式。這份轉向和大多這類推軌轉向架構用上三敉軸承設計相同。但特別的地方是軌道是以曲面運作,來形成一定自家風格的角度變化。而令一特別的地方是其底座固定點是完全在底板中央,令到底板前方的左右扭動完全平行。別外大家也可以看到底板同時做有傳統的分體轉向的孔位給有需要的玩家轉換使用。
筆者打開盒後可看到主流日本清晰的包裝風格,內裡有一些產品介紹、Setup.紙、三幅貼紙及說明書。零件包裝分類雖還未到極至等級,但也是能簡單按包裝號數次序便可完成組裝。說明書方面因是第一版,所以有部份需要修正。而內裡排版風格和VBC 大致相同,也算是容易理解。到正式安裝上也算流暢,主要是膠C座需要磨掉一些便可。差速器內裡是用上 VBC 的膠件,只要作修修毛邊也巳有不錯效果。
安裝前先準備一些基本工具,如模型平剪鉗、美工刀、500號沙紙、細鑽石銼、六角批(1.5/2.0/3.0)及多用十字板手等。令外也建議買 M3 x1mm厚 及 M3 x 2mm厚鋁合金介子,來代替原本的臂碼膠介子。而油壓油我選用了 Muchmore #300號 及用上 5000Cst 至 7000Cst 差速油。而(六角輪胎接合器) 原裝是 4.5mm 厚,我會直接更換成 4.7mm 以配合更多不同內徑鈴框使用。還有找多兩敉 3x8mm 平頭螺絲,用來代替C座 King Pin 位下方的 3x9mm 圓頭螺絲。
先從模版剪下傘齒,然後用美工刀清好水口及毛邊。
防漏油片可兩邊也加小許綠油,留意一定要按至貼緊差速殼。
穿上差速柸 及 O-Ring 時所加上的油脂類型現在有兩種想法。1. 在兩者塗上防漏的綠油,但綠油阻尼較大會影響差速油應有的較果(尤其是用細號數差速油時)。2. 直接在兩者加上小許差速油以免影響應原計劃的差速阻尼效果。
穿上介子 及 pin 後,我會加些油才放上傘齒。這樣可以在蓋上殼時,傘齒較不會掉下來而移位。
放進大 O-Ring 前先塗上綠油及把 O-Ring 緊緊壓進凹槽內。然後便放上大傘齒。
個人喜歡先加上三分一油在差速內,等四邊十字凹槽滿了差速油 。
十字膠軸先用美工刀去清毛邊及放進細傘齒,看看是否能流暢轉動。
然後放進細傘齒後,先壓下轉一下。再加差速油至細傘齒 四份三高便可。
收緊差速殼時留意凹凸位對好,及螺絲以對角 X 平均收緊。期間先轉動一下差速,確保傘齒和傘齒之間有正確對位。
裝馬達座要留意車頭向前右邊先不要裝上,因之後要等組裝好主齒組件後才能一起組合。
馬達座先裝上前架及軸承座,但先不要完全收緊螺絲。然後裝上固定馬達橫樑時,一起慢慢同步收緊螺絲。
然後裝上波箱架時留意一定要保持平直,期間可以用卡尺確保距離正確。令外我也會先放上二樓板,看看孔位是否能正確對上。
頭直軸一定要先修清掉全部毛邊。
先合上邊框 ; 然後用 3M 171 膠水從兩者的內邊滲入膠水。期間不要加進太多,只要等膠水自然滲入。
然後平放壓著至完全貼緊,等膠水乾至完全固定。
留意皮帶盤有深淺之分,深位向直軸內。而收螺絲時不要過份大力,而令膠皮帶盤變型。
然後先穿進啤呤及軸承座,再收繁膠直軸柸。而這膠直軸柸內裡是四方形,一定要收緊不能鬆。否則會令四邊角位損壞。
原廠是連上 64P 110T,較合適用在10.5T、13.5T 這類馬達。如用在 4.5T 可換上 64P 114T 左右的大齒。而收緊這大齒螺絲時要小心不要太大力而令大齒搖晃。
而收緊這大齒螺絲時要小心不要太大力而令大齒搖晃。
如果你是選用厚齒時,需要把這膠片換成薄身。而穿上金屬 pin 時確定不會出現嚴重頂著便可。
這時放進皮帶及主齒組件,對好平行再收緊軸承座。完成後轉動一下,確定能輕鬆轉動。
轉向軌上的三敉機米我建議也加上螺絲膠。
這裡配合十字架調整機米深度及作出鎖定珠仔。
這裡前方的啤呤是用來調整轉向虛位及流暢度。
把轉向裝組件在底板時,留意一定要保持在車架中央。
放上差速器及頭直軸,令外也可大約調整皮帶鬆緊。
把車架放在平坦的調整板及壓平後同時平均地收緊二樓。
牛角留意機米不要凸出來,而影響軸承盤不能調整。
到收緊牛角前先調整好皮帶鬆緊,然後先不要直接收上牛角。用剪鉗剪短一些軸承盤凸出的定位或在牛角下方四敉螺絲位置加上 0.2mm 厚超薄介子,令收緊牛角後不會鉗緊了驅動。
這敉 2mm 螺絲是用來把軸承盤固定位置用,初版說明書是欠了寫下。
到裝臂碼留意膠碼是有方向及角度不同。
裝上底板時留意 B碼是有底面之分及在皮帶上方。
萬向這機米除加上螺絲膠外,我個人建議先在 pin 的中央用鑽石銼磨一小凹位來幫助固定。
臂 pin 和 珠仔內外也加上 Asso 黑油。令外也建議介子也可換成鋁合金。
裝上尾臂碼時可以有少許移動空間調整虛位。
馬蹄膠和萬向活動位也加上一點 Asso 黑油。也要留意長機米不要收得太低而磨到萬向節。
金屬尾柸的機米位同樣加點螺絲膠。
留意 C座 是有分左右不同角度。
前萬向同樣我個人建議先在 pin 的中央用鑽石銼磨一小凹位來幫助固定 和 萬向活動位也加上一點 Asso 黑油。
轉向杯同樣分有左右而字向上方。
臂 pin 和 珠仔內外也加上 Asso 黑油。
裝上頭臂碼時可以有少許移動空間調整虛位及留意臂碼膠的角度。令外也建議介子也可換成鋁合金。
留意 C座 上方先用沙紙磨至 King Pin 杯士有一點點凸出。
裝上時 C座 我建議下方螺絲改用 3x8mm平頭。也要留意上方長機米不要收得太低而磨到萬向節。
特別留意 C座上方是用黑色短身珠仔,而轉向杯是用灰色長珠。
裝上C座時留意 pin 位機米收至剛緊便可。
防傾桿分有前短後長,中央定位鋁一定要調整至中央。
裝上防傾桿時留意左右兩邊的膠座可以作出微動來控制左右虛位。也要留意機米不要鎖死防傾桿及調整至輕鬆活動又小虛位。
而前防傾桿和A臂之間的連桿要調整至不會頂著轉向柸轉彎。
油壓 O-Ring 時所加上的油脂類型現在有兩種想法。1. 塗上防漏的綠油,但綠油阻尼較大會影響油壓應有的較果(尤其是用細號數油壓油時)。2. 直接加上小許油壓油以免影響應原計劃的油壓阻尼效果。
留意 O-Ring 是放在調整環的凹槽內。
油壓葉先修整一下毛邊。而我選用 3孔 及 300號油壓油。
在穿進前先加點油在牙紋位,減低弄壞 O-Ring 機會。
先慢慢等氣泡升走,期間上下推拉等底部空氣從小孔走上來 。
側身慢慢放進油壓帽,等多餘的空氣和油排出。
然後蓋上頂蓋留意多出的油不要留在油壓帽內。
小心用膠鉗等工具幫助收上油壓腳,以免弄花油壓芯而滲油。
原廠建議粉紅色彈簧放頭,藍色彈簧放尾。
最後裝上油壓架及泵把便完成。